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

台灣的圍網漁具漁法-1‧巾著網

依照作業型態及漁獲魚種不同,台灣的圍網漁具漁法可分為扒網(lampara)、巾著網(ringnets)、鯖鰺大型圍網(mackerel purse seine)及鰹鮪大型圍網(tuna purse seine)四種。扒網(lampara)已經在2012年1月28日介紹過,不再說明。
巾著網船海上追捕烏魚情形
巾著網,屬於沿近海小型雙船式圍網(ringnets),春夏兩季圍捕鳁、鰹、鯖等洄游性魚類,冬季則在台灣海峽圍捕烏魚(Grey mullet)。 
根據李燦然等(1974)的調查報告,巾著網是從日本引進的,所以到現在仍然沿用日本的稱呼「巾著網(kin-jaku-ami)」,然而日本的巾著網(kin-jaku-ami)漁具漁法卻是在19世紀末從美國引進捕沙丁魚的,1913年開始用來圍捕沿近海的鰹、鮪魚類。
巾著網船下網圍捕烏魚情形
巾著網是一種機動、迅速、有效率,且能大量捕獲魚群的漁法。兩船抵達漁場後靠近,船頭使用約10-15公尺長大繩繫結,船尾分別載著圍網具的一端並繫吊於吊桿上,然後以約6節(浬/小時)速度並行前進,船員都在船頭及駕駛台上瞭望海面搜尋魚群,船長則利用魚探機探測海面下魚群動向。發現魚群後,加速追蹤,在距魚群約100公尺遠時,解開船頭及船尾的繫繩,兩船分開向左右全速下網包圍魚群,最後兩船會齊停車,並迅速捲收締括綱,將魚裙圍捕在網內。然後起啟動揚網機捲收網地縮小包圍,最後將魚群集中於魚捕部。將魚捕部的浮子綱拉掛兩船的舷艢,再用抄網將魚吊撈進魚艙冰藏。 
烏魚巾著網具圍捕作業情形
烏魚在台灣不僅有「烏金」之稱,在黑海、地中海等東歐地區也是很普遍的食用魚種。烏魚會成群在水面跳躍,尤其受驚嚇或遭到圍捕時。因此,圍網具上緣安裝雙重浮子綱,上層浮子綱同時繫綁一串小圓環,再加一條收束繩索,形成一堵數公尺高的網牆突出水面,防止烏魚跳躍越過浮子綱逃逸。 
沒落的巾著網漁業
1961年間是巾著網漁業最興盛時期,共有二百多組,四百多艘漁船,南方澳就佔了一百一十組,是巾著網的大本營。1977年以後,鯖鰺大型圍網從日本引進,尤其扒網漁具漁法(澎湖叫白網、高雄稱三腳虎、蘇澳改稱近海圍網)現代化後,巾著網生存空間越來越小,目前只剩下十多組,南方澳也只有四組,成了夕陽漁業。

3 則留言: